站在中国国家利益之立场上,在部分国家推行脱钩断链政策、构筑技术壁垒的背景下,通过在海外布局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产能,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单边贸易限制,又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供应链备份体系,降低关键环节被卡脖子的风险。
同时,工业出海也是中国向全球输出发展经验、参与全球产业规则制定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东南亚建设产业链协同园区,还是在非洲共创 “工业化伙伴计划”,中国企业都在将技术标准、管理模式与当地发展需求相结合,推动全球产业治理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图表来源:Jana De Kluiver,Africa International Advisors (AIA)
近年来,中国工业出海取得显著成效。以最具代表性的汽车行业为例,2024年全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00多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70多万辆,同比增长约38%,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中的占比提至60%左右,成为全球汽车贸易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
中国电力设备与新能源企业也凭借技术、产能双优势,占据全球市场核心地位。在风电领域,2024年全球风力涡轮机新增装机容量中,中国制造商(金风科技、明阳智能、运达股份等)合计占比达65%,其中金风科技以21%的全球市占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榜首,产品覆盖欧洲、非洲、拉美等30余个国家的风电项目。
在光伏领域,中国企业掌控全球80%以上的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出口量中,中国企业贡献占比超85%,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三家企业的全球市占率合计达48%,持续主导全球光伏供应链。
诸如此类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更通过创造就业、改善基础设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球。
那些仍是重点的出海赛道
以下六大产业领域为当下及未来几年中国工业出海的战略重点。其中汽车及能源在上一节中已经简单提到,此处再做更多延展补充。
1. 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工业出海的重要领域,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中国企业拥有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的综合效益,在全球高端装备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细分领域的表现尤为亮眼。
无论世界政治经济走势如何,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的转型方向不会变。譬如非洲机床工具市场预计在2025-2031年期间将以约5.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全球建筑设备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到198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以6.7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667.3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正从单纯的设备出口转向“设备 + 服务 + 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输出。如徐工在东南亚市场推出了针对当地多山、潮湿、海风强、炎热等特点和工况环境的本地化定制产品,像其推出的40吨级铰接式自卸车在雨季能保持约95%的出勤率;广西玉柴机器集团与国内主流整车企业、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联合出海,在东盟国家的出口量从2004年的400多台增长至每年2万台左右。
因此,尽管出海是近两年才火爆的概念,实际上中国工业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全球布局。广西柳工在东盟建立起完善的营销和服务网络,已有超3万台设备服务于东盟的多个行业。东盟各国对农业现代化设备的需求较大,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已累计向东盟出口约15000台拖拉机产品。
2. 消费电子与智能设备
消费电子与智能设备是中国工业出海的传统优势领域,近年来正从简单的产品出口转向更深层次的创意创新、品牌建设与本地化生产。相关典型案例数不胜数,以下略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在 To C 场景中,美的在东南亚推出适合热带气候的智能空调,在泰国市场份额提升至约19%,较传统机型溢价超20%。在日韩市场,BeBeBus品牌天文家pro智能婴儿安全座椅单价3414元仍受青睐;许昌假发产业圈通过3D扫描技术实现假发个性化定制,在韩国市场复购率达42%上下,较通用产品提升25个百分点。
而在 To B 市场中,譬如大疆在迪拜推出适配高温环境的农业无人机,配备沙尘过滤系统与太阳能充电模块,单机作业效率提升约50%,市占率突破40%。海康威视智能安防设备在欧美市场份额超25%,其AI摄像头通过边缘计算实现人脸识别响应时间缩短至约0.3秒,较传统产品提升3倍效率,在纽约地铁站安防项目中中标金额达1.2亿美元。
3. “即将过气”的汽车产业
中国汽车产业正凭借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弯道超车,从整车出口转向海外建厂,加速全球化运营,并带动零部件等全产业链协同出海。这既是应对国内激烈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攫取更高全球利润的一种必然抉择。
东南亚是中国汽车业海外战场的必争之地。五菱已在该区域售出超过4万辆电动车,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超37%,保有量排名第一;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于2025年正式投产,未来3年将有12款车型落地东南亚市场;上汽集团在印尼的电池生产线也于2025年上半年投产,“本地化生产 + 供应链出海 + 技术标准输出”的思路被初步验证。
预计到2026年,中国企业计划在东盟国家生产超过100万辆汽车,其中约60万辆为电动车,占中国海外生产能力的一半以上。
此外,中国汽车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也在稳步提升,尽管近两年遭遇了来自欧盟的诸多有意无意的限制。美国、非洲等地自然也各有故事,篇幅有限,不再赘述了。
从2020年到2025年,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本地化生产率从35%提升到68%。尽管热度不如以往,但汽车作为基础性的工业整机产品,重要性会长期存在。
4. 新能源与电力设备产业
全球能源转型与再电气化趋势为中国新能源与电力设备领域带来机遇。中国新能源企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成本优势。
在美国、欧洲、"一带一路" 沿线等地区,电网升级、新能源装机和 AI 算力中心建设等需求极大。而中国新能源企业和其他工业板块类似,也正从产品出口转向全球化能力布局。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在印尼的合资电池工厂项目于2025年6月正式开工,总投资59亿美元,涵盖从红土镍矿开采到电池制造的全产业链。星源材质在马来西亚的工厂 (一期) 项目也于2025年6月建成,成为年产20亿平方米湿法及涂覆隔膜的 "超级工厂"。
以隆基绿能、天合光能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则通过供应链溯源体系应对欧盟碳足迹认证压力;天合光能在美国市场的毛利率还达到了惊人的34.24%,较国内市场高出20个百分点;在风电领域,中国制造商主导全球市场,中国企业在全球风电设备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
5. “要命”的医疗健康产业
医疗健康产业在很多人心中或许不属于典型的工业玩家,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有偏颇的。
如今,随着老龄化趋势加重和贫富差距拉大,全球医疗健康市场持续扩张,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水平提升带来巨大需求。如非洲国家的医药供应高度依赖进口,非洲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非洲70%至90%的药品、医疗设备和99%的疫苗需要进口。
图表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对外合作部 张小会,原载于《中国医药报》
而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全球化已迈入智力输出的历史阶段,从单纯的仿制药出口转向创新药授权许可和高端医疗器械输出。其中,创新药产业已具备世界级研发能力,通过 "授权许可"(License-out) 模式,正成为全球创新药市场不可或缺的供给方。这种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模式,不仅实现了高价值输出,也有效规避了传统贸易壁垒。
2024 年末,天康医疗在卢旺达的工厂生产出获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的自毁式注射器,成为卢旺达第一支获得 WHO 预认证的注射器产品,标志着中国医疗企业已开始在非洲实现本地化生产,为当地提供高质量、可负担的医疗产品。
图表来源:Carnegie China
厮杀激烈的几大市场,还有“钱景”吗?
相信大家很容易就能想到,欧美、东南亚、非洲三大区域市场是中国工业出海的重点目标区域(之三)。每个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机遇,需要中国企业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策略。
欧美市场:仍是高端制造与技术创新高地
欧美市场是全球最大、最成熟的消费市场,也是高端制造和技术创新的中心。尽管面临贸易壁垒和地缘政治压力,欧美市场仍是中国工业出海的重要目标。
市场特点与机遇:欧美市场对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需求旺盛,消费者对品牌和创新的认可度高。
其中,欧洲市场正在经历能源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为中国新能源和高科技企业创造了市场机会;美国市场则在推进制造业回流和技术创新,对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当然,鉴于当前国际关系的复杂形势,中企如何参与还需酌情度之。
挑战与应对策略:欧美市场的主要挑战包括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壁垒、本地化要求等。中国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同时积极参与当地的产业生态建设。
东南亚市场:产业转移与区域协同的核心枢纽
东南亚市场是中国工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也是中国企业 "走出去" 的首选区域之一。该地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市场潜力,成为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市场特点与机遇:东南亚地区拥有约 6.5 亿人口,市场潜力巨大。该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同时,东南亚国家正在推进工业化和数字化转型,为中国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机会。据预测,2025 年东南亚制造业产值占 GDP 比重将达 25% 左右,电子制造、汽车、纺织服装为三大支柱产业。
挑战与应对策略:东南亚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基础设施不足、政策不稳定、市场竞争激烈等。中国企业需要加强本地化运营,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文化特点,同时积极参与当地的产业生态建设。例如,海尔在印尼的勿加泗工厂从最初的单一冰箱生产线,扩展为覆盖空调、电视等多品类的制造基地,年产能近 200 万台,带动了当地逾万人的就业和产业链发展。
图表来源:Carnegie China
非洲市场:新兴工业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蓝海
非洲市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也是中国工业出海的重要战略区域。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年轻的人口结构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起步阶段。
市场特点与机遇:非洲是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大陆,工业化进程正在加速,但大量依赖进口工业品和日用品,供应缺口大。根据非洲开发银行预测,2024 年和 2025 年非洲大陆 GDP 增速将分别达到 3.8% 和 4.2%,显著高于全球同期的平均增速。2024 年全球增长最快的 20 个经济体中,有近一半来自非洲。
产业重点与布局: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的布局重点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农业、能源等领域。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非洲国家正在推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工程机械、建材等产品需求旺盛。在制造业领域,非洲国家正积极吸引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创造了投资机会。在农业领域,非洲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对农业机械、化肥、种子等产品需求大。
挑战与应对策略:非洲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政治风险大、人才短缺等。中国企业需要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注重风险管理,同时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发展。例如,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本地化的生产基地和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和政治风险。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培训当地员工、参与社区发展等方式,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当地认可度。
中国工业出海的战略路径与实施策略
中国工业出海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战略路径和差异化的实施策略。以下从产业链协同、本地化运营、创新模式、风险管控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产业链协同出海:构建全球价值链新体系
产业链协同出海是中国工业出海的重要战略路径,通过上下游企业协同 "走出去",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风险,提高整体竞争力。
例如,除前文所述宁德时代在印尼的电池制造全产业链,亿纬锂能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新型储能电池项目,星源材质在马来西亚建设隔膜生产基地……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协同出海,有助于构筑长期共赢的态势。
同时,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等方式,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在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华坚集团投建的园区内集聚纺织、制鞋、建材、化工等多元产业,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并配套道路、电力、海关等一站式服务,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截至 2023 年 7 月,像东方工业园这样的大规模在非中资工业园区数量已达 25 个,形成了矿产资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多个产业集群。
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 图片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本地化运营战略:融入当地产业生态的关键路径
就像德国百年企业菲尼克斯电气在中国坚持”全球视野,中国引领“一样,一些中国企业为了更靠近海外客户、更理解当地市场,不断在强化本地化运营战略。如何更好地实现本地化也成为人们反复谈及的出海话题。
营销本地化:很多企业的出海之路都是从销售开始的,寻找熟悉当地市场的渠道商是重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自己建立本地化营销团队,用当地消费者熟悉的营销方式和渠道,卖货的同时提升品牌知名度。
研发本地化:这样更有助于企业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例如美的在泰国设立了研发中心,针对当地气候特点开发产品。
生产本地化:理论上讲,通过在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基地,中国企业可以规避贸易壁垒,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前文已备陈案例,此处不再赘述。
人才本地化:人才本地化是诸多本地化背后的关键。战略、体系、事务无一不是由人来操办。中国企业应加强当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本地化管理水平。上汽集团与印尼穆罕穆迪亚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印尼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开设电动汽车技术、智能网联等课程,并针对教育医疗场景开发新能源无人物流车、智能接驳车等定制化产品。这种“技术共享+人才培育”的模式,既填补了印尼新能源人才缺口,也为中国车企海外本土化运营提供了范本。
图片来源:上海市国资委
风险管控体系:保障工业出海可持续发展
海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中国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
政治层面,中国企业应密切关注目标市场的政治稳定性和政策变化,采取多元化的市场布局和灵活的投资策略。例如,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应选择政治相对稳定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卢旺达等。
同时,多关注目标市场的经济周期、汇率波动、通货膨胀等因素,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例如,可以通过多币种结算、套期保值等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此外,中国企业应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合规经营。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品牌价值。其实很多时候企业在国外”被坑“,根源还是在自己身上:没吃透当地法律,总是以为如何如何。
与之相伴随的,是企业应加强海外业务的运营管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例如,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需面对供应链薄弱、物流成本高、人才短缺等挑战,应提前做好准备和应对措施。
中国工业出海的未来趋势与展望(2025-2028)
基于当前全球产业格局和中国工业出海的发展态势,智氪书社预测 2025-2028 年中国工业出海将呈现以下趋势及前景。
产业升级与价值链重构
未来三年,预计中国工业出海将加速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实现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精造“ 和 "中国创造" 的转变。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中国企业将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将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光伏、风电、储能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高端制造领域,中国企业将通过自主创新,提升高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品牌建设提升产业价值:中国企业将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溢价能力。从简单的产品输出转向更深度的品牌建设与文化出海,将成为中国消费产业出海的重要趋势。
产业链整合优化价值分配:中国企业将通过全球产业链整合,优化价值分配,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从工程总承包向更高质量、更深度的合作模式转型,将成为中国建筑企业出海的重要趋势。
区域布局与市场拓展: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
未来三年,中国工业出海的区域布局将更趋多元,实现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发展。在欧美市场,中国企业将以本地化生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抓手深化渗透,汽车领域加速欧洲布局,预计到 2030 年中国车企在欧洲年产量将达 80 万辆,而欧洲本土车企或缩减 40 万辆产能;高端制造领域则通过并购、合资获取技术与市场渠道,持续提升市场份额。
东南亚市场将迎来中国企业的全面布局,产业布局从单一领域向多元拓展,产业层次从简单加工向高端制造升级。电子制造领域,越南将成为全球产业链关键节点,预计 2025 年贡献全球 20% 的 iPad 和 Apple Watch 产量、5% 的 MacBook 产量及 65% 的 AirPods 产量;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将构建完整产业链,如宁德时代在印尼推进的电池全产业链项目。
非洲市场则是中国企业战略布局的重点方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发展与资源开发三大领域。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洲展望 2025-2030 报告》指出,2025-2030 年是非洲发展战略转折期,城市化加速、人口增长与贸易一体化将支撑大陆可持续经济转型,中国企业需把握这一机遇期开展前瞻性布局。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中非供应链研究院制图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国企业将加速技术应用与创新以提升全球竞争力,其积累的制造业 “链式升级” 经验将在东南亚复制迭代,推动当地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例如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布局的工厂将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数字服务方面,中国企业将强化数字技术在海外业务中的应用,以此提升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以工来工往为例,其数字化能力可快速服务海量采购需求,平台优势具体体现在多语言采购平台实现语言实时切换以适配不同地区用户习惯,同时实时获取在建项目数据指导排产,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人工智能技术也将在中国工业出海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与效率提升,中国企业面向海外市场推出的产品会更多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涵盖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经营:全球责任与竞争力提升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经营亦将成为中国工业出海的重要方向,既是中国企业践行全球责任的体现,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在绿色制造领域,中国企业将加大绿色技术应用力度,减少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例如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绿电使用比例已超 85%,产品碳足迹较国内生产降低 40%,这类绿色制造模式将在更多中国企业海外工厂中推广应用。
清洁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将积极参与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可持续发展。在非洲市场,中国对当地清洁能源的投资将持续增加,计划启动约 30 个清洁能源项目;而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企业也将深度参与光伏、风电等领域的清洁能源开发,推动当地能源体系向低碳化升级。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方面,中国企业将强化全链条可持续管控,确保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回收的每一环都符合绿色发展要求。以锂电产业为例,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布局已覆盖从资源开采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实现闭环式可持续发展;其中星源材质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将打造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及固态电池刚性骨架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绿色化进程。
不是结论的议论
中国工业出海正处于从 "量变" 到 "质变" 的关键阶段,未来三年将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全球产业重构和技术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出海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工业出海的下一站,将是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和更加高端的产业价值链。中国企业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这场游戏开始进入残酷的“淘汰赛”。